最新动态

上将韩先楚见他的名牌摆在会场主位上,立即说:把那位中将换过来
发布日期:2024-06-08 04:15    点击次数:156

1984年,为了开展“红二十五军战史”的编写工作,中央特意将之前参加过红二十五军的将领们召回北京,参加会议。

韩先楚来到会场后,发现自己的名牌被人放在了主位。他当即找到负责人:“把那位中将的名牌换到主位!”

韩先楚为何要调换名牌?这位中将究竟是何人?

特殊的关系

1984年,国家开始筹备“红二十五军战史”的编写工作。但是由于很多史料在战乱中丢失,于是工作进展得极为不顺利。

于是中央便想出一个办法,将当初参加过红二十五军的上将及以下的将领都召回来,将他们的回忆编纂成军史回忆录。

韩先楚在得知国家开始编写“红二十五军战史”后,便立即应邀赶往北京参与会议。

韩先楚是从红二十五军走出来的。红二十五军是怎样从成立一步步走向壮大的,他是最有发言权的。

一想到能与自己的老战友们一起回忆往昔,韩先楚心中便涌起一股冲动。

于是等他到达北京后,便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会场。此时会场还在布置,韩先楚便开始在四周巡视起来。

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名牌被摆在了会场的主位上。

这本来是件很寻常的事情。因为在所有参会人员里面,韩先楚不仅军衔最高,而且最有声望,将他的名牌放在主位天经地义。

但韩先楚却皱紧了眉头。

他直接找到了布置会场的负责人,让他们将自己的名牌从主位上撤下来。

并伸手指向旁边一个中将的名牌:“把他的名牌放到主位。”

负责人一愣,随即明白过来。他立即将韩先楚的名牌撤了下来,但却没有将那个中将的名牌放在主位上,而是放了另一位上将刘震的名牌。

负责人认为,韩先楚将军应该是不愿意太过高调,想要礼让主位。

但规矩毕竟是规矩,哪有上将在场,让中将坐主位的?

国家之所以实行军衔制,一方面是由于当初在参加朝鲜战争时,众将士因为没有军衔,从而与朝鲜将士合作起来非常不方便。

还有一层原因是将士们经常会因为身份问题在战场上扯皮,非常耽误作战。

自从1955年实行军衔制度后,中央就明令要求,在军队以及工作场合必须要严格按照军衔的级别为各将领安排工作。

这次会议国家非常重视,所以负责人不敢有差池。

韩先楚与负责人说完话后便离开了,并未看见负责人的安排。

就在会场即将布置好时,刘震将军也朝着负责人走了过来。

负责人刚想打招呼,就听见刘震将军说了与韩先楚一模一样的话:“我的名牌怎么放在主位?快点撤下来。”

说罢刘震也指向了一旁中将的名牌:“将他的名牌放到主位。”

负责人顿时有些懵,怎么一个、两个的上将都要给一个中将让位置呢?

负责人只好解释说这不合规矩。刘震却态度坚决。

就在两人争执之际,韩先楚走了过来。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他告诉了负责人实情。

韩先楚与刘震不是要谦让,只是这位中将是他与刘震的老班长。韩先楚与刘震对他非常敬重。

这位中将就是陈先瑞。陈先瑞的阅历与资质比韩先楚与刘震高,但是韩先楚与刘震的战功要比陈先瑞高。

所以陈先瑞的军衔要低一些。

韩先楚胆子大,他直接将陈先瑞的名牌放到了主位,并向负责人说出了问题他负责。

围观的人听了不禁讶异,这个陈先瑞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让一向胆大包天的韩先楚都尊敬有加?

奔赴险境

陈先瑞出生于安徽金寨的一个农村家庭中,从小便饱受地主恶霸的欺压。他在十五岁时加入红军。

陈先瑞一开始只是个通信兵,并不受重视。他入伍三年多,从来没上过战场,连把土枪都没有。

直到有一次队伍受到数倍敌人的围歼,战士们逐渐不敌,上级情急之下让陈先瑞这些通信兵上了战场。

陈先瑞也是第一次摸到了枪。本来陈先瑞就是过来充人数的,但没想到他竟然很有打仗的天赋。

尤其是在射击方面,陈先瑞简直就是神枪手。

上级派发给陈先瑞的是一把老式手枪,只有五发子弹。但陈先瑞弹无虚发,一击致命。

之后陈先瑞便被正式纳入了作战队伍。由于陈先瑞枪用得好,上级便将他提拔为手枪团的班长。

陈先瑞也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韩先楚与刘震。

韩先楚与刘震第一次用枪就是受到了陈先瑞的指导。整个班就八个人,个个被陈先瑞训练出了一手好枪法。

韩先楚与刘震也在此时与陈先瑞结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

陈先瑞不仅枪用得好,作战也十分骁勇,很快就升任为红七十四师师长。

中央红军开始西征后,为了不让鄂豫陕根据地丢失,陈先瑞坚持留了下来。他独自带领着红七十四师开展游击战。

但红七十四师只有七百余人,敌军在此地的兵力足足有十几万。鄂、豫、陕三路的敌军在得知陈先瑞孤立无援后,轮番对陈先瑞展开了围攻。

但无论敌人派出的是上千人还是上万人,陈先瑞都有办法突围再反攻。

陈先瑞在鄂豫陕坚持作战了两年之久,打了数百场战役。期间,七十四师从原来的七百人扩大到了两千多人。

鄂豫陕地区的敌军拿陈先瑞没有办法,便开始登报“悬赏”陈先瑞的命,数额高达十万银元。

不仅是四周的地主豪强,就连隔着一道江的敌人都被吸引了过来。

红七十四师四面受敌,陈先瑞不敢再轻举妄动。

为了让战士们吃饱饭,陈先瑞在部队搞起了大生产。种菜、种庄稼,红军部队这次真的变成了农民队伍。

陈先瑞凭着这一股顽强不屈的毅力,在恶劣的环境中活了下来。

毛主席听说后便称陈先瑞为红军的“陕南王”。

两次深入敌穴

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我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

陈先瑞受中央嘱托,前往山西与阎锡山部队商谈抗日计划。

阎锡山狂妄自大,仗着自己兵多权重想要给陈先瑞一个下马威。

陈先瑞刚一进入山西地界,就受到了阎锡山部队的攻击。阎锡山的士兵个个美械加身,武器和装备被擦得锃亮,一看就是新式武器。

攻击的火力并不强,但是足以震慑人心。陈先瑞看出了阎锡山的目的,便没有让手下的士兵进行还击。

等阎锡山打够了,陈先瑞才派人过去表明来意。

阎锡山这才敞开大门迎接陈先瑞。阎锡山一见到陈先瑞便假模假样地道歉:“不知道是友军,唐突了。”

陈先瑞并不将阎锡山的这些伎俩放在心上,只将正事说了出来。现在国家形势十分危急,他们希望阎锡山部队能与我军合力抗日。

阎锡山听了这话,彻底没了笑脸。

山西现在深受日军侵扰,阎锡山心里清楚,现在与红军合作抗日是最稳妥的办法。

但毕竟是陈先瑞上门来求他的,怎么也得拿出点诚意来吧。

阎锡山开始摆起了架子,他大言不惭地让红军归顺自己的部队。

阎锡山本以为这种危难关头,陈先瑞一定会先答应自己的请求,又或者与自己讨价还价。

但他没想到的是,陈先瑞竟然直接站起身道:“我是为抗日来谈判,不是为了投降来谈判。”

说罢,陈先瑞便要直接离开。

见陈先瑞这样不给自己面子,阎锡山被彻底惹恼,直接拔出枪指向了陈先瑞。

陈先瑞不退不缩,直愣愣地看着他。

两人对视了十几秒,最终阎锡山败下阵来,好言好语地将陈先瑞劝了回来。

陈先瑞背后也冒出了一阵冷汗,他现在在阎锡山的地盘,任由阎锡山处置。

所以他只能用命赌,赌阎锡山不会对他动手。

就这样,陈先瑞冒着生命危险与阎锡山达成谈判,为抗日队伍增添了一份巨大的力量。

由于陈先瑞的出色表现,周总理对他表达了高度赞扬。

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进行到关键时期。陈先瑞再次受到中央的委任,前往伏牛山,与国军高树勋部队进行谈判。

又是一次深入敌穴的危险行动。此时老蒋已经有了发起内战的迹象,两党之间的关系再度紧张。

这次行动要比上一次还要艰巨。陈先瑞并没有退缩,接到命令后立即前往了伏牛山。

高树勋在得知陈先瑞来后,确实起了要将陈先瑞绑到老蒋面前邀功的想法,但是他很快便被陈先瑞的一番话说动了。

陈先瑞知道高树勋并不是老蒋的嫡系部队,平时也不受老蒋重视。而且老蒋已经很久没有给高树勋部队发过饷银与弹药了。

陈先瑞将自己军中的物资分给了高树勋。并向他保证,以后只要八路军有的,高树勋部队也一定会有。

高树勋被陈先瑞感动,立即答应了陈先瑞的请求,开始与陈先瑞共同抗击日军。

两人在这段时期结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

后来解放战争爆发,高树勋二话不说便直接起义,解放了河北。

之后,陈先瑞也一直率军奔赴在战斗的一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陈先瑞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恢复和平。陈先瑞也退到了部队后方,一直担任政工的职位。

退休后,陈先瑞又开始投身到了军史编写工作中,不求回报地为军队付出着。

这也是为什么韩先楚一向胆大包天,却唯独对陈先瑞敬重有加的原因。

陈先瑞一直身先士卒,奔走在最危险的地方。等一切都安定后,他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实在让人心生敬佩!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