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富

1955年,志愿军参谋授衔少将,彭老总不满:他是少将,我就是中将
发布日期:2024-07-11 15:55    点击次数:123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解放军授衔仪式隆重开始,至当天下午,包括十大元帅和十员大将在内,共有1048人被授予了将级军衔,其中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数量最多足有798人。

级别不同功劳、资历也不同,因此每一阶将领自然有一个榜首,其中元帅之首和大将之首没有争议,分别是朱德朱老总和“战神”粟裕,上将之首有一丝分歧,普遍认为是为“拼命三郎”萧克,也有人觉得是张宗逊,而中将之首争议就比较大了,有人说是徐立清,也有人说是廖汉生,还有人说是丁秋生。

由此可见,将领的排名可以说是人越多争议越大,然而令很多人颇感意外的是,对于少将之首的位置国内却是毫无争议,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军队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小诸葛”解方当居第一!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解方有何功劳堪当首位,既然备受尊崇为何又只授了个少将呢?

原东北军将领

关于解方被授予少将军衔一事军中一直有一则趣闻,那就是当彭德怀彭老总听闻组织上对解方军衔的安排后曾说过一句气话,即“解参谋长只授少将?那论起来彭德怀也就是个中将了!”

此话虽说是赌气所言,但着实也能看出彭老总对解方能力、功绩的肯定,当然了,若是提到这个,我们就需要从头开始说起了。

解方原名解如川,1908年时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的一户富裕家庭之中,其父乃是当地出了名的大地主,不仅娶了两房“姨太太”,还与张作霖、张作相等人关系不错,因此出身这般家境中,解方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毕竟父亲结识“东北王”他还愁没学上、没官当吗?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很小的时候解方就来到了奉天念书,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都是张学良、张学铭等人的同班同学,十八岁成人后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又辗转去到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学会了日语和不少先进的军事指挥思想,还是直到1930年时,因东北方面局势危急,张学良正值用人之际,这才将其调回了国内,并任命为天津市保安总队总队长。

初入军旅又有张学良这层同窗关系,在彼时大多数人看来,解方都不过是一个富家公子哥,是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酒囊饭袋,然,解方却用实际行动打了他们的脸。

就职总队长后,解方不单从谏如流,对天津城内的乱象进行改革,还在九一八事变后干了一件令国人拍手叫绝的英雄事迹。

事情发生在1931年11月,当时的东北三省已经沦陷大半,为了扩张在华势力日军又将目光盯上了交通要道天津,由于兵力不足的缘故,他们并没有选择强攻而是决定“智取”,即窜动天津内部的亲日人士发起事变,随即将中国军队清出城内。

日军的初期计划进行的很顺利,仅在当月一伙汉奸走狗便在城内发动了暴乱,之后他们又“顺理成章”的以“保护日本侨民”的名义,向中方提出了撤军。

眼看着日寇的诡计就要得逞,所幸就在这时解方站了出来,他孤身一人赶赴日军大营,随即用一口流利的日语将敌人怼的是羞愤难当,这才最终打消了对方的妄想,暂时挡住了这次危机。

解方的壮举令国内百姓无不敬佩,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畏惧日方压力的蒋介石却与国人唱起了反调,又是换下了主战派的天津警察局局长,又是强行罢免了解方,替日本人不费一兵一卒扫清了障碍。

此等行径着实令人不齿,解方亦是一样,他对蒋介石、南京政府的懦弱深感不屑,也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嗤之以鼻,所以在此之后他便和我党有了交集,并于1936年时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籍,成为了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秘密党员。

入党后战功赫赫

1936年12月12日,刚刚入党的解方就为组织上立下了大功一件,当天听闻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软禁了蒋介石逼迫其抗日,解方可谓是热血澎湃,出于对少帅的感情,以及对大局的判断,他立刻联合起了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参谋长刘忠干发动了兰州事变,控制了国民党位于兰州的中央军部队,为西安方面我党、少帅的斡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事后,我党、张学良对解方皆是大为满意,尤其是张学良,即便自己被蒋介石软禁,他也还是为解方铺好了路,不仅保证他没有受到蒋介石的清算,还直接将他提到了第五十一军少将参谋长的位置。

而我党亦是不遑多让,深知人才可贵的我们对解方极为重视,先是给了他工委书记的职位,又赋予了他自主吸纳党员的权利,待敌人围剿解方的身份暴露后,毛主席甚至还在延安亲自接见了他,并将解方这个响亮的名字亲笔赋予。

毛主席的态度令解方备受鼓舞,当然,他也没有辜负组织上的期望。

来到人民的队伍中后,解方就一直在前线发光发热,任职358旅参谋长后,他为旅长张宗逊出得锦囊妙计足有百十来条,在他的智慧下整个晋西北都乱成了一锅粥,日伪敌军被我军搞得是焦头烂额,就连国民党友军都时常对战局摸不着头脑。

可以说,晋西北方面的八路军能够屹立在日军多年的扫荡中不倒,解方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有功就要赏,解方靠着满腹智谋很快就得到了组织上的提拔,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亲自下令将他调去了东北,先后就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参谋长、辽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12兵团参谋长,以及第40军副军长。

1936年入党,1949年成为副军长,这等升迁速度说是平步青云都不为过,不过对此解放军内部却从来没有过异议,,不仅没有,大家伙还对他的评价颇高,比如张宗逊曾评价解方“文武全才,人很正派”,韩先楚也说他“有勇有谋,能力出色”,就连向来自负的林彪都对其十分佩服。

然,即便如此解方也没有丝毫骄傲,他一直本着民先国先的处事原则,而这也就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希望入朝参战的原因所在。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率领的朝鲜人民军可谓是势如破竹,仅仅三天就打下了南韩首都汉城,一个多月后更是拿下了朝鲜半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土,将南韩军队逼进了大海。

如此战况任谁都觉得北朝鲜胜券在握,但解方却不然,他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做出了分析,即认为北朝鲜的胜利只是暂时的,美国必然会出手阻止朝鲜半岛统一,届时胜利的天平将快速扭转。

而朝鲜半岛如果成为了美国的禁脔,那新中国的情况势必会岌岌可危,不说旁的,单是位于美军射程范围内的东三省就将永无宁日,届时国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将东北的重工业基地撤到南方,二是在东北部署重兵,常年对美军采取防御姿态。

这两者的代价都太大了,所以身为一个东北人,更作为一个中国人,解方当即就向林彪写去了请愿书,希望对方能向中央谏言,为入朝作战早做准备,并且恳请自己也能前去参战。

对于解方的请求林彪出于畏惧美军的强大战力没有答应,但党中央和毛主席却深感明智,尤其是毛主席,他本就想“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自然对解方十分认可,于是,就在中央军委决意组建东北边防军,随时准备入朝作战之际,毛主席便越过林彪将远在海南的解方调了过去,任第十三兵团参谋长。

朝鲜战争智勇双全

离开妻子放下刚刚出生的儿子,接到命令的解方火速乘坐火车赶赴东北,由于事态紧急,在半路上他便为党中央出起了主意,那就是尽快入朝作战,免得美军从仁川登陆,直接歼灭朝鲜人民军主力。

对此,毛主席深表赞同,然,出于种种原因入朝作战的日期却还是拖到了10月,而这也就让美军仁川登陆的计划取得了成功。

得知此消息后解方深感遗憾,不过他却并没有丧失斗志,反倒是立刻找到了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为他提出了两条入朝之前的战略建议。

其一,解方认为,鸭绿江不可分批次渡过,最好是将全部军队集结完毕后,快速的、统一的渡过,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小被美军侦查部队发现从而炸毁桥梁的可能,也能大大减少我军后队的伤亡。

其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方觉得我军在朝鲜境内取得补给的可能性很低,如此一来国内供给就成了大头,可敌人却不会眼看着我们从鸭绿江对岸送来补给,所以就需要提前做出准备,建立坚固、隐蔽的物资补给中心,设立物资补给点、线,从而保障运输环境。

对于这两条建议彭老总十分重视,不仅是建议,他对解方本人亦是格外的看重。

在彭老总的信任下,解方的计划快速开始实施,补给中心就地建立,二十五万志愿军部队亦是前队等后队,等快到鸭绿江边时这才完成了集结,并于两天之内全部安全抵达了对岸。

在解方的安排下,直至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且做好战斗准备,美军都没有发现我军参战的痕迹,这时的他们还在疯狂的幻想,认为中国人不敢与自己较量,谁知就在下一秒,志愿军的兵锋就已经挥了出去,将这群自诩正义的大兵打了个措手不及。

可以说志愿军前期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他解方当属头功,但他的功劳还不仅于此。

整个朝鲜战争时期,解方的主要功绩有三,首先是诡谲多变的计谋,在他的计策下很多次我军本该受挫的行动都取得了成功,很多场本该焦灼的战役变得极为顺利,多个重大战役的指挥也都是他给出的建议。

其次是解决了志愿军通信问题,要知道由于技术原因,我军在前线并没有有线电话,无线电话又担心被美军窃听,于是乎数十万大军的通讯便只得通过电台传递。

基于这种情况,彭老总赶忙找来了被誉为参谋总部“诸葛亮”的解方商议对策,而在他的仔细钻研下一个提高效率的好办法横空出世,那就是“救火车”,即将通讯工作人员分拆、组装成流水线,拟写电报为一组,翻译为一组,传递为一组,分散工作。

这样一来原本需要四五个小时的通讯过程,直接缩减了一多半时间,只用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发电收电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部队之间情报的传递效率。

战争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所以解方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最后是与美军两次谈判的表现,1951年7月,中美朝之间的第一次停战谈判正式开启,对此我方格外重视,于是为了保证在谈判中获取优势,彭德怀便将足智多谋的解方派了过去。

谈判桌上中美双方剑拔弩张,美方率先发言,他们一边自吹自擂称自己的海空优势有多大,一边威逼我军做出让步,将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给南韩。

对此解方自然不会答应,感觉美国人并没有谈判诚意的他当即出言嘲讽称:

“中美交战,中国是一军对三军,即便如此我们都能取得胜利,若是中国有海空军,美国人早就被打下海了。”

此话一出美方瞬间恼羞成怒,本次谈判也就这样在美国人的愤怒中不欢而散,不过光愤怒是没有用的,实力不济终究还要低头。

这不,就在1953年4月底,随着美军接连战败,谈判便再度开启,只是这一次美国人就没那么傲气了,在解方的据理力争之下,一些关键条件美方尽数应允不说,就连战俘问题中美双方亦是达成了协议,如此智勇双全之人,因此也难怪朝鲜战后彭老总吵着要将解方介绍给周总理了。

不过说到这里一个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那就是既然解方功劳如此之大,1955年时身为兵团级干部的他为何仅仅被授予少将军衔呢?

据博主个人分析原因大体有三。

第一,加入革命时间太晚

要知道,在1955年评定的一众将领中,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几乎全都是参与过土地革命、长征的老红军,这是一个指标也是对红军精神的一种肯定,所以此前一直在东北军任职,1936年才入党,1940年才来到延安的解方资历自然不够,再加上此前解放军中已经有了一位东北军出身的中将了,出于平衡考虑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一直是参谋没有独领一军的经验

解方自打参军当的就是参谋长,东北军中是如此,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中亦是如此,参谋顾名思义就是为主将出谋划策之人,没有独领一军作战的经验,功绩被主将掩盖,军职又是军级干部,评定军衔时自然要向低考虑。

第三,出身问题

解放军中的高级将领出身大多很统一,要么就是贫下中农,要么就是军旅世家,可解方却不然,他们家不单是出了名的大地主,其父的生活作风还有一些问题,家庭成分在军衔评定中同样很重要。

综合以上原因,解方被评为少将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即便只是少将,组织上对于解方也还是极为认可的,否则的话彭老总也不会说出那般气话,毛主席也不会将他定位少将之首了。



相关资讯